
关注我们

AI无人战机:从“僚机”到“队友”
美国“沙龙”网站24日称,尽管与科幻电影里那些完全由AI控制的“杀人机器人”不一样,但它们的雏形已经开始在俄乌冲突登上战场,并被证明是“毁灭性武器”。例如俄乌双方都在广泛使用的穿越机,其攻击的最后阶段往往就利用图像识别技术锁定目标发动突袭。放眼全球,美国空军正在开发AI控制的“协同作战无人机”执行高风险任务;美国陆军和海军也在测试各种自主行动的无人地面车辆或水下潜航器。印度“BNN Breaking”网站称,以色列拉斐尔先进防御系统正在研制“开创性的AI辅助无人机控制技术”,目标是“让AI无人机以外科手术刀的精度在复杂的战场上导航,以无与伦比的准确度识别和区分目标。”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透露,目前“AI+无人机”主要分为两种发展方向:一种类似美国空军大力打造的“协同作战飞机(CCA)”概念,它们的性能和体积与有人战机大体相当,具备不同程度的自主行动能力,可以协助有人战机执行空中侦察、电子对抗、对地打击等复杂任务。另一种则是近年更受青睐的“智能无人机蜂群”,后者结合了在局部冲突中大显身手的廉价无人机的优势,同时得到AI协同作战能力的加成。
美国“动力”网站23日称,在美国空军与太空军协会最近举行的年度作战研讨会上披露了“协同作战飞机”的最新细节,“它们可能从根本上重塑空军”。
报道称,美国空军计划购买至少1000架AI控制的“协同作战飞机”,将在2028年开始批量生产。 报道称,美军现役“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完全由人类操作员在后台遥控指挥;“全球鹰”无人机实现了半自主化,只要提前设置好飞行路线,它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飞行和搜寻目标,但在做出关键决策之前,它会征求人类操作员的批准或指示;而“协同作战飞机”可以在没有任何实时人工指导的情况下执行任务。
美军通用原子公司代表透露,相比现役的有人驾驶飞机,AI控制的无人战机取消了与飞行员相关的操作设备和生命维持设备以及防护装甲,因此可以节约大量重量和成本。同时它的空中机动动作不再需要考虑飞行员的生理承受极限,因此机动能力更好。 美国空军负责采办、技术和后勤的助理部长安德鲁·亨特承认,目前“协同作战飞机”最困难的部分是AI自主控制技术。美国空军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天空博格人”项目,其目的就是开发一种集成在无人机上、用于支撑基于AI的辅助决策、自主驾驶等功能的自主核心程序。
未来这种AI系统不但可以指挥控制不同类型的无人机联合作战以及与有人战机的协同作战,还可以整合到有人驾驶战斗机上,作为虚拟的副驾驶,通过分担部分职能以降低飞行员工作量。 美国《空军时报》称,相比人类飞行员漫长而昂贵的培训周期,“天空博格人”项目获得成功后,只需要软件升级,AI控制的所有无人战机就能同步提升作战能力,就连新生产出来的AI无人机,不需要实战也能具备同样的能力。未来“协同作战飞机”不仅是有人战机的“僚机”,而且将升级为与有人作战飞机并肩执行任务的“队友”。 “智能无人机蜂群”已超出科幻电影想象 在不少科幻电影中都有类似场景:密切配合的无人机群或无人飞船集群在战场上势不可挡,但只要指挥母船被摧毁,其他无人机立即失去控制,战局就此逆转。
专家介绍说,这样将所有无人机都与指挥中心(母船)连接的方式被称为“中心节点模式”,它们并非真正的“智能无人机蜂群”。由AI控制的无人机蜂群能力,已经超出了科幻电影的想象。 据介绍,“智能无人机蜂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它们并不依赖于特定的节点,无论某架或某部分无人机被摧毁,整个无人机蜂群的功能完整性都不受影响,仍可继续执行任务。如果要向无人机蜂群发出指令,也不需要指挥中心与所有无人机都发布指令,而是只需要联系到其中几架无人机,整个无人机蜂群就迅速接收到指令并自行分配任务。对于未来成百上千架规模的无人机蜂群而言,这种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无人机蜂群的反应速度,同时降低对通信带宽的要求。